什么是交通肇事后逃逸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怎么判

2024-10-12 23:52:10 作者:資訊小編

1.什么是交通事故后逃逸?

在司法實踐中,逃離事故現場的行為與肇事后逃逸的行為往往難以區(qū)分。如果不能正確區(qū)分這兩種情況,定罪量刑必然會受到影響。

事故發(fā)生后,“逃逸”是指行為人在明知已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前提下,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離事故現場,沒有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,協助搶救受傷人員,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損失擴大??梢?,事故發(fā)生后的逃逸行查成交價|參配|優(yōu)惠政策)為不僅破壞了交通事故現場,而且往往會使事故中的受傷人員因得不到及時搶救而受重傷死亡,還會因未采取必要措施而使可避免的損失擴大,造成公私財產的損失。因此,必須嚴厲打擊這類犯罪,對肇事后逃逸規(guī)定更重的刑罰,這與罪刑相一致的原則是相容的。

在司法實踐中,需要區(qū)分事故發(fā)生后的逃逸行為和駕駛人因特殊情況離開事故現場的行為。實踐中,交通事故發(fā)生后,受害者家屬因情緒難以控制,往往會聚眾報復肇事者。這種情況下駕駛員的逃避行為與事故發(fā)生后為逃避責任而逃逸的行為有著本質的區(qū)別。另外,由于行為人正在執(zhí)行搶險救災等緊急任務,事故發(fā)生后離開現場繼續(xù)執(zhí)行任務的行為不屬于事故發(fā)生后逃逸。

“交通肇事后逃逸”的情節(jié)是犯罪的重要構成要件還是量刑情節(jié)?交通事故后的逃逸行為屬于事后行為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行為人的主觀惡性,但這種事后行為對之前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沒有決定性作用,也就是說,交通事故后的逃逸行為不能作為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要件。在有證據證明行為人的事故行為不構成犯罪的前提下,即使行為人有逃逸的情節(jié),也不能認定交通肇事行為構成犯罪。

二、交通事故后如何逃逸?

根據《刑法》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(guī)定,只有行為人違反交通管理法規(guī),發(fā)生致人重傷、死亡或者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交通事故,其行為才構成犯罪。如果行為人沒有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(guī)或者做了違法的事情但沒有造成嚴重后果,即使行為人事后逃逸,事故也不構成犯罪,否則就違反了罪刑法定原則。

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只是一種量刑情節(jié),即行為人的行為已經構成交通肇事罪的,行為人再有逃逸行為的,應當判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
熱門閱讀

>>點擊查看今日優(yōu)惠<<

    相關閱讀
    點擊加載更多